英国的私立学校被称为“公学”听上去有点奇怪,但不可否认的是,英国的精英私立学校是服务业的“超级大国”。自1980年以来,学费已经从实际价值来看涨了三倍,但想要把孩子送进来的家长还是络绎不绝。他们也成为了彻底全球化的机构:住宿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是外国人,在外国也设立了众多分校。
它们成功的秘密很简单:在这个学术成就能带来更多回报的时代,提供一流的学术教育和最好学校的敲门砖。私校的考试成绩远高于公立学校(当然因为它们是选择招生,因此在这方面的比较仍存在争议)。他们的学生人数虽然只占了英国总数的7%,但毕业生却占据了牛津和剑桥本科生的2/5。
正如特纳在他的新书The Old Boys: The Decline and Rise of the Public School中所写,虽然耗时数十年,但私立学校在这一期间成功策划出的转机计划完全可以和其他行业的转机相媲美。英国在1944年推出了免费的普遍中学教育。当时担任温切斯特学校校长的里森担心家长会因为可以几乎不花什么钱就能让孩子接收到质量正在快速提高的免费教育而不再想要让孩子上私立学校。在二战后宣扬平等的环境中,私立学校似乎是之前势利和特权时代的残留,逃脱不了消亡的命运。
从那时开始,他们就必须和日益繁荣的“语法学校”进行竞争。虽然起步比较慢,但私立学校马上作出了反应,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标准。到了1970年代,政府又将大多数语法学校转型成了学生水平不一的“综合学校”,这一竞争因此告一段落。
从1990年代开始的学校考试排名又给了私立学校带了改善自己表现的动力。很多学校都因此系统地解聘了水平不高的老师。这一转折在两个方面特别明显。私立学校曾经轻视科学教育,对女学生未来志向的支持也不及男学生。但如今这些学校都是科学教育的名校,私立学校女生进入大学的比例也从1961年9%上升到了如今的92%。
从私立学校的复兴可以让我们总结出三点管理经验:
首先,“传统”和“创新”并不互相排斥。即使已经将课程现代化,私立学校在利用著名老校友宣传自己方面的手段已经十分娴熟。和其他历史悠久的学校一样,私立学校通过不断地重新改造来获得生存的机会。伊顿最老的一间教室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如今学生可以在这里学习包括日语在内的各类课程。
但英国并不是进行这类教育机构重新改造的唯一国家:美国的常春藤联盟将旗下的大学从只接受新教徒美国人的特权学校变成了多远文化的捍卫者。但不可否认的是,英国学校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
第二,与独立设立的标准和表现衡量方式相结合的竞争能带来奇迹。学校成绩排名的出现让私立学校不得不证明自己的确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美国的常春藤联盟也同样不得不接受USNews and World Report排名的检验。商学院也因为MBA排名而不得不变得更加商业化。
第三点,局内人可以进行效果最好的改革。私立学校的校长往往在这些学校中待了一辈子,但他们仍然在1980年代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那就是中学教育的市场和其他行业一样也进入了全球化时代。英国私立学校在这个市场中拥有两大优势:它们使用的是世界实际商业语言的英语,以及很多学校都在国际大城市伦敦周围。虽然这些学校也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自己势利的形象,但这些校长也清楚地知道,最富有的人只会在学校能够让孩子获得优秀成绩的前提下为势利买单:他们希望孩子可以和“正确的一类人”打交道,但也希望他们可以去牛津上学。
虽然英国私立学校成功完成了如此不同寻常的改造和复兴,但它们仍然可能会成为自身成功的牺牲品。将学费提高到如此高的水平(伊顿每年学费超过3万镑)并招收世界各国最富有的精英阶层的孩子,它们又该怎么为自己机构的慈善性质和因此享受到的税项减免辩护呢?当这些私校中出现越来越多来自俄罗斯和亚洲的学生,它们是否还能声称自己提供的是传统的英式教育?英国私立学校的复兴需要很高超的商业技巧。而维持这一成功则需要更高超的商业敏锐感。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