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近年来,留学生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但人们对一年制硕士留学的争议声很大,褒贬不一,尤其是一年制留英硕士。中国,一直是英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2018年度,在英国,超过10万在读研究生是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而英国在读研究生的总数为35万,换算一下,即平均3.5个研究生,就有一个是中国学生。随着中美贸易战影响的大背景,将有更多的中国学生选择留学英国。
但是,一直以来,英国一年制硕士项目的“含金量”是被留学界热烈探讨的一个问题。一方面,短短的一年学习时间给中国的用人单位带来“不踏实”的错觉。再加上部分骄纵的中国留学生在完成硕士课程的过程中心不在焉,不免影响了社会对整个中国留学群体的评价。另一方面,在英就读一年制硕士项目的中国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强度大,学习资源丰富,若愿意全心投入,自然获益匪浅。不少留学生认为这份体验是在个人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上重要的一个里程碑。为了深度了解这一年究竟给留学生带来怎样的体验和影响,《英中时报》采访了几位即将结束硕士项目的留学生。
文化丰富和节约时间成本并重
1
Feng
Feng是牛津大学教育系的一名硕士生,虽然也拿到了美国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在综合考量了学费和学制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来英国。
她的选择很有代表性,虽然国际学生需要支付多于英国本土学生数倍的学费,一年的学制无疑降低了获得硕士学士的成本,获得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青睐。
作为文化输出大国,英国的历史、文学、音乐和时尚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很多文艺爱好者。
2
Sohpie
在UCL学习数字人文项目的Sohpie表示自己很喜欢大城市的生活,而伦敦蓬勃的文化产业,无疑增加了在英国留学的吸引力。
“英国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无论是展览、戏剧还是景点都让人充满了惊喜。”
3
Michael
在谢菲尔德大学学习传播学硕士的Michael一直有着一份浓浓的英国情节。
“虽然家里有亲戚在美国,在那里读书会有照应,也更让家里放心,但是我还是坚持本心来了英国。”
多重挑战中寻找更大能量的自己
全面沉浸在全英语的环境中,是中国学生需要适应的一个过程。
1
Feng表示,虽然自己本科学的是英语文学,初来英国却依然面临着巨大的语言挑战。
“
一开学,我觉得自己之前学的是假英语,听不懂英国人的口音。经常连续听了20分钟后,大脑就丧失了吸取更多信息的能力。
”
通过积极地在Youtube上搜英音的视频,参加志愿者活动,以及与英国同学多交流互动的努力下,她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终于适应了英式英语。
除了听力上的困难,让人生畏的还有长到读不完的阅读清单。
2
Sophie分享,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只有教学内容的百分之二三十,剩下的部分都需要依赖学生的自主阅读完成。
“
学生的阅读情况会体现在作业和考试中,所以虽然阅读大量很费时间,却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
对于在硕士阶段学习接触新课程的中国学生而言,“加速度学习”是一种艰苦又有成就感的体验。
Sophie本科学的是文化管理,硕士学的是数字人文,到了英国发现课程中需要学习编程。
“
虽然学习技术性的课程很辛苦,但是当可以看得懂基本代码,明白这项技能在自己日后职业中起到的作用,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
”
3
在来英留学前有工作经验的Michael看来,这一年也是放平心态的过程。
“
出国读硕士对我而言意味着放弃国内稳定的工作和生活,需要独面经济的压力和生活的挑战。之前积累的那种自己很优秀的感觉一下子荡然无存,这种惶恐让人学会在矛盾和困惑中享受过程。
”
资源就在那里,你只要伸手去拿
在英国读硕阶段的资源,不仅体现在学术上,也体现在课堂以外。
学校的职业服务中心、风格迥异的社团和其他院系的公开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机会和资源。
1
在牛津学习的一年里,Feng在志愿者工作中奉献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她看来,这更多是一种收获。
“
我专业课程的理论性很强,我通过课外活动的补充,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
”
她在牛津本地的中小学体验了英国的教学理念;在“森林课堂”中加强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在针对牛津学生的领导力的项目中,从性格的层面探索了领导力的应用。
她表示,在一系列的尝试中增强了勇气,敢于探索新鲜的事物,并在众人面前自信地表达自己,是留英一年最大的收获。
因为留英生活的众多挑战,能够用母语交流心得和倾吐苦水的中国学生圈子是可贵的“舒适地带”,给留学生带来莫大的安慰。
同时,这也给中国学生结识本地学生和深度体验英国文化带来障碍。
2
Sophie坦言,很多情况是,英国同学不知道怎么亲近你,你也不知道怎么亲近他们。
“
其实只要放慢语速,在交流时不用在意自己的口音,毕竟还有很多非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同一个班上。此外,和他国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年龄偏小,如果和周围周已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外国学生多交流,可以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
”
3
Michael建议中国留学生多向他国的学生分享对中国经济和政治的观点。
“
毕竟很多人从来没有去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西方的报道。中国人的观点对他们而言很新鲜。虽然经常有两方不同意对方观点的时候,我们也是仅限于观点的表述,不会因此冒犯对方或生气。
”
留学生也是英国社会和经济中的一份子,因而需要明确自己的权利,敢于发声。
虽然中国留学生人数在英国高校比重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始重视中国学生的体验,用问卷反馈的方式了解留学生的心声。
受访的三位硕士生都提到了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表达观点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相信很多留学生初到英国,多少都受到阴沉天气的影响。
在临床上,有一种名为“季节性抑郁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的情绪失调在英国颇为常见。
患者会经历疲劳、精力下降、心情低落、焦躁和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症状。
让人欣慰的是,受访留学生皆表示英国高校对学生的精神健康十分重视,使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
1
Feng在牛津大学参与过有关中国学生精神健康的志愿者活动。
“
根据不完全的调查,有20%的中国学生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精神状况危机,虽然学校有完善的咨询服务,有不少中国学生表示,在低落的情况下,用英文聊天很难聊到心里去。我们在努力让学校投入讲中文的心理咨询服务。
”
2
根据Sophie的分享,UCL经常通过邮件或海报的方式,提醒学生自己的情绪波动。
老师一旦发现有学生在某种情绪中难以走出,会督促其和专业的咨询人员面谈。
“
尤其在考试周,我们经常能看到’这只是一场考试’的宣传标语,让学生不要为考试过分焦虑。很多中国学生不愿意分享自己低靡的精神状况,为的不是让家里人担心。其实,只有照顾好自己才是真正的不让家人担心。当遇到精神抑郁的情况,一定要主动走出这种状态,选择和朋友出门走走或聊天的方式排解,也要敢于寻找专业的帮助。
”
3
这段经历也许是自我认知路上的一个精彩背景,也许让“一条路走到黑”的选择变得多样且扑朔迷离。
然而这一年正如Michael的感叹:
“
没有任何人的青春是无知的。
”
“这一年非常值得”是受访的中国学生对留英体验的总结。
他们的心得展现了一个全新的留学时代——留学不再是为了兑现耀眼的职务或是工资卡上的数字,硕士学位也不再纯粹是一场考试成绩的比拼。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